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仅用了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实现了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到一个制造业大国的腾飞。在近期公布的上半年中国经济成绩单中,制造业仍保持稳健势头,且新动能蓬勃发展,产业优化升级不断加快。 多年来,我国长期保持着制造业第一大国的地位,这是我国的重要竞争优势。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制造业更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压舱石”。不过,我们要看到,在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大背景下,积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更要注重新技术、市场环境、宏观形势下的新要求。 首先,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从传统制造模式转向智能制造。后者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加快推进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是推动产业向高端迈进、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不过,在推动智能制造时,应从实际需要出发,务实钻研,更好服务相关场景。应当看到,今天的中国制造业已不能满足于“从1到100”的速度和规模,更当以耐心和韧劲,寻求“从0到1”的突破,夯实基础科学研究,建立“中国标准”。 其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传统产业体系全面升级为现代产业体系。所谓现代产业体系,其中一个重要的趋势是制造业“服务化”,即制造业不应简单停留在生产、制造层面,更要从单纯的产品或服务供应商,转变为综合性解决方案供应商。当前,制造业产品的智能化、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使用门槛与维护要求也越来越高,提供全周期解决方案成为新的趋势。对此,制造业企业的思维当有所转变,适应新趋势下的新要求。 再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从粗放扩张走向绿色、可持续发展。低碳绿色转型是当前重要的战略目标,对制造业行业而言,将其纳入自身的发展方针早已不仅是为了形成品牌效应,更是决定未来10年乃至更长周期能否不被淘汰、保持竞争力的生存之道。随着未来减排要求逐渐落实到各项机制中去,如果不能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发展,将面临被动淘汰、难以获得资金等关键资源支持的艰难境地。 最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从各自为政转向系统化发展。基于我国的人口优势、市场优势,规模化生产一直是过去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法宝。然而,规模化不意味着无限扩张,因产业发展规划的雷同和过度同质化的竞争也造成了重复建设、资源浪费。高水平制造业要求地方政府和市场主体都有全局眼光,从全国一盘棋的角度统筹考虑自身的发展战略,并从各自的比较优势出发形成差异化竞争格局,保持良性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更进一步来说,还要有国际视野,力争推动重点领域标准化实现新突破,形成国际认可的标准。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这一目标的实现与人才队伍建设、良好的营商环境、健全的体制机制、有力的金融支持乃至市场主体的远见、耐心都紧密相关。近年来,放管服改革的不断深化、金融支持的加力加码、知识产权保护及数据要素治理等政策的规范,都旨在为企业发展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鼓励企业长期发展、敢于创新。 我们期待高质量制造业能够成为满足经济社会需要的高品质产品提供者,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